國立臺北大學法律學系 > Attorney > 蔡聖偉.Sheng-Wei Tsai

蔡聖偉.Sheng-Wei Tsai

副教授

Download vCard    Send an Email

學歷 Education

shadow2
德國佛萊堡大學法學博士

專長領域 Speciality

shadow2
法學德文
刑事實體法

研究室位置 Location

shadow2
法學大樓8樓827室

起迄時間 服務單位 職稱 備註
094年8月-097年8月 東吳大學法律學系 專任助理教授  
097年9月-101年7月 東吳大學法律學系 專任副教授  
1018 臺北大學法律學系 專任副教授

書籍

  • (1)    《不能未遂之研究》,輔仁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1995年,227頁。
  • (2)    《論構成要件選擇要素在刑事法上的問題:兼論刑法上的構成要件要素理論(Zur Problematik der Tatbestandsalternativen im Strafrecht: zugleich ein Beitrag zur Lehre vom strafrechtlichen Tatbestandsmerkmal)》,德國柏林,Duncker & Humblot出版社,2006年(ISBN: 3-428-12022-1)。書評:Puppe, GA 2008, 341 ff.。
  • (3)    《刑法問題研究(一)》,台北元照,2008年7月(ISBN: 978-986-6842-80-1)。
  • (4)    《2011年月旦法學教室別冊─刑事法學篇》,合著,台北元照,2011年5月(ISBN: 9789862551219)。
  • (5)    《刑法問題研究(二)》,台北元照,2013年3月(ISBN/ISSN:9789862552643)。
  • (6)    《戰後台灣法學史(下冊)》,合著,台北元照,2013年12月。

期刊論文

(1)   〈不能未遂之研究〉,載於《刑事法雜誌》,36卷6期,1992年,32至65頁。
(2)   〈著手實行之認定〉,載於《軍法專刊》,39卷10期,1993年,23至27頁(上);39卷11期,1993年,27至35頁(下)。
(3)   〈刑法上包攝錯誤之研究〉,載於《輔仁法學》,13期,1994年,207至231頁。
(4)   〈客觀可歸責性與故意〉,載於《刑事法雜誌》,39卷3期,1995年,61至122頁。
(5)   〈刑法上迷信犯概念之商榷〉,載於《新竹律師會刊》,1卷4期,1996年11月,11至17頁。
(6)   〈論刑法第二十六條但書之適用〉,載於《軍法專刊》,39卷10期,1997年,22至27頁。
(7)   〈妨害祕密罪章的新紀元(上)〉,載於《月旦法學雜誌》,70期,2001年,151至162頁(上);71期,2001年,96至107頁(下)。
(8)   〈評2005年關於不能未遂的修法 — 兼論刑法上行為規範與制裁規範的區分〉,載於TSSCI期刊《政大法學評論》,91期,2006年6月,339至410頁。
(9)   〈論公務員依違法命令所為之職務行為〉,載於《台灣本土法學雜誌》,84期,2006年7月,123至125頁。
(10) 〈謀事在人,成事在天 — 論因果歷程偏離於現代犯罪論體系中的定位〉,載於《台灣本土法學雜誌》,87期,2006年10月,168至179頁。
(11) 〈論故意不法前行為建構之保證人義務〉,載於TSSCI期刊《東吳法律學報》,18卷2期,2006年12月,141至170頁。
(12) 〈論故意之不純正不作為犯〉,載於《月旦法學教室》,51期,2007年1月,47至57頁(一);53期,2007年3月,57至67頁(二)。
(13) 〈九五年刑事判決評釋:不能未遂〉,載於《台灣本土法學雜誌》,91期,2007年2月,168至181頁、190至192頁。
(14) 〈開門揖盜(上)— 論侵入建物罪概括同意的射程範圍〉,載於《台灣本土法學雜誌》,93期,2007年4月,290至296頁。
(15) 〈論盜用他人提款卡的刑事責任〉,載於《月旦法學雜誌》,144期,2007年5月,20至40頁。
(16) 〈開門揖盜(下)— 論侵入建物罪與竊盜罪的競合關係〉,載於《台灣本土法學雜誌》,95期,2007年6月,157至166頁。
(17) 〈醉不上道 — 論危險駕駛罪與肇事逃逸罪〉,載於《月旦法學教室》,59期,2007年9月,71至77頁。
(18) 〈黑白分明 — 林山田教授《刑法通論》第十版〉,載於《月旦法學雜誌》,152期,2008年1月,257至266頁。
(19) 〈論間接正犯概念內涵的演變〉,載於TSSCI期刊《東吳法律學報》,19卷3期,2008年1月,39至76頁。
(20) 〈論公務員依違法命令所為之職務行為〉,載於TSSCI期刊《台大法學論叢》,37卷1期,2008年3月,165至223頁(國科會計畫編號:NSC 95-2414-H-031-001)。
(21) 〈德國重要法學期刊及法學資料檢索系統概述〉,載於《月旦法學雜誌》,155期,2008年4月,196至203頁。
(22) 〈從刑總法理檢視分則的立法〉,載於《月旦法學雜誌》,157期,2008年6月,267至293頁。
(23) 〈所有權犯罪與侵害整體財產之犯罪〉,載於《月旦法學教室》,69期,2008年7月,52至60頁(上);70期,2008年8月,48至59頁(下)。
(24) 〈重新檢視因果歷程偏離之難題〉,載於TSSCI期刊《東吳法律學報》,20卷1期,2008年7月,107至166頁。
(25) 〈搶奪行為之認定〉,載於《月旦法學教室》,74期,2008年12月,14至15頁。
(26) 〈竊盜罪之客觀構成要件〉,載於《月旦法學教室》,73期,2008年11月,48至56頁(上);第75期,2009年1月,47至58頁(下)。
(27) 〈竊盜罪之主觀構成要件〉,載於《月旦法學教室》,78期,2009年4月,65至72頁(上);80期,2009年6月,40至52頁(下)。
(28) 〈一不做二不休 — 論墮胎既遂的認定〉,載於《月旦法學教室》,79期,2009年5月,73至84頁。
(29) 〈再論刑法第26條的適用標準—新法生效後最高法院裁判之發展趨勢觀察〉,載於《台灣法學雜誌》,128期,2009年5月,61至76頁。
(30) 〈無毒有嘔 — 不能未遂與中止未遂的審查順序〉,載於《台灣法學雜誌》,133期,2009年8月,153至157頁。
(31) 〈「大意」滅親(上)— 對於減輕事由前提事實的誤認〉,載於《月旦法學教室》,83期,2009年9月,75至85頁。
(32) 〈絕命醫療站(上)— 透過不可歸責之途徑所發生的結果與中止〉,載於《月旦法學雜誌》,173期,2009年10月,297至304頁。
(33) 〈廟不可炎 — 論失火罪行為客體的屬性認定〉,載於《月旦法學教室》,85期,2009年11月,30至31頁。
(34) 〈絕命醫療站(下)— 殺人之中止未遂與傷害既遂罪的競合〉,載於《月旦法學雜誌》,174期,2009年11月,321至326頁。
(35) 〈「大意」滅親(下)— 誘發他人錯誤以促成犯意的利用行為〉,載於《月旦法學教室》,86期,2009年12月,104至112頁。
(36) 〈政府採購法第87條第3項之非法影響投開標罪:評台中地院97年訴字第206號判決及高等法院台中分院97年上訴字第1535號判決〉,載於《月旦法學雜誌》,176期,2010年1月,243至252頁。
(37) 〈髮理之爭 — 論傷害罪的構成要件結果〉,載於《月旦法學教室》,88期,2010年2月,20至21頁。
(38) 〈法學德文:體系學的沒落與論點學的興起〉,載於《月旦法學教室》,89期,2010年3月,86至92頁。
(39) 〈論排他互斥的犯罪構成要件〉,載於TSSCI期刊《東吳法律學報》,21卷4期,2010年4月,87至117頁(國科會計畫編號:NSC 97-2410-H-031-018)。
(40) 〈偷「機」不著 — 準強盜罪的既遂認定問題〉,載於《月旦法學雜誌》,181期,2010年6月,279至291頁。
(41) 〈血上加雙 — 所謂「夾結效果」及其限制〉,載於《月旦法學教室》,96期,2010年9月,92至101頁。
(42) 〈論「對幼童性交罪」與「強制性交罪」的關係 ─ 評最高法院九十九年度第七次刑事庭決議〉,載於《月旦裁判時報》,8期,2011年4月,65至69頁。
(43) 〈核電廠與死刑〉,載於《月旦法學雜誌》,192期,2011年5月,271至272頁。
(44) 〈所謂的「提前賄選」行為 ─ 評94年台上字第1059號判決〉,載於《月旦裁判時報》,9期,2011年6月,147至151頁。
(45) 〈刑法第26條之「無危險」要素 ─ 最高院99年台上6867〉,載於《台灣法學》,180期,2011年7月,185至190頁。
(46) 〈不同等級毒品間的客體錯誤–評最高法院九十九年度台上字第二四一九號判決〉,載於《月旦裁判時報》,11期,2011年10月,58至68頁。
(47) 〈非法持有空氣槍的故意〉,載於《月旦裁判時報》,14期,2012年4月,66至77頁。
(48) 〈性侵害未滿七歲幼童的案例審查示範〉,載於《月旦法學教室》,115期,2012年5月,33至35頁。
(49) 〈斬手是眾 ─ 論聚眾鬥毆罪的適用與重傷害的認定〉,載於《台灣法學雜誌》,199期,2012年5月,244至248頁。
(50) 〈容許事實懷疑〉,載於TSSCI期刊《國立臺北大學法學論叢》,84期,2012年12月,287至341頁。
(51) 〈刎頸之「教」─ 複數犯罪參與的審查架構示範〉,載於《月旦法學教室》,124期,2013年2月,24至26頁。
(52) 〈法律繼受過程中的概念錯換 ─ 以「不能未遂」一詞為例〉,載於《月旦法學雜誌》,214期,2013年3月,214至224頁。
(53) 〈醉上加罪─車禍事故中相關罪名的競合問題〉,載於《月旦法學教室》,130期,2013年8月,15至17頁。
(54) 〈湮滅刑事證據─最高法院九十四年度台非字第五三號刑事判決〉,載於《月旦裁判時報》,20期,2013年4月。
(55) 〈幫助行為的因果關係〉,載於TSSCI期刊《政大法學評論》,134期,2013年8月。
(56) 〈論強盜罪「至使不能抗拒」之認定─ 評最高法院72年台上字第5029號判決〉,載於《裁判時報》,第24期,2013年12月。

專書論文

(1)   〈賭博罪保護法益之探討〉,載於《罪與刑,林山田教授六十歲生日祝賀論文集》,1998年10月,台北五南,245至282頁(ISBN: 957-11-1666-1)。
(2)   〈論罪疑唯輕原則之本質及其適用〉,載於《戰鬥的法律人,林山田教授退休祝賀論文集》,2004年1月,台北元照,131至181頁(ISBN: 957-41-1542-9)。
(3)   〈論新法第26條的適用〉,載於《台灣法學新課題(四)》,台北元照,2006年8月,217頁以下(ISBN/ISSN:9789868244405)。
(4)   〈二○○六年度刑事判決評釋〉,載於《2006台灣刑事法年鑑》,2008年2月,台北新學林,97至116頁(ISBN:9789866729171)。
(5)   〈論結果提前發生之因果歷程偏離〉,載於《刑與思—林山田教授紀念論文集》,2008年11月,台北元照,297至318頁(ISBN: 9866540367)。
(6)   〈「交通過失」與談稿〉,載於《過失犯研究,以交通過失和醫療過失為中心》,劉明祥主編、李立眾副主編,2010年9月,中國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309至322頁。
(7)   〈論未遂犯的「前審查階層」〉,載於《甘添貴教授七秩華誕祝壽論文集》,上冊,2012年4月,395至413頁。
(8)   〈Die vorsätzlich-vollendete Zurechnung〉,《Grundlagen und Dogmatik des gesamten Strafrechtssystems, Festschrift für Wolfgang Frisch zum 70. Geburtstag》, hrsg. v. Freund, Murmann, Bloy und Perron, Berlin 2013 (ISBN: 978-3-428-13948-4), S. 281-290。

研討會及演講

(1)      論刑法第26條的適用標準(報告人),台灣法學會2005年度法學會議第三場,刑事法學門:「我國刑法學之現況與未來」,2005年12月。
 (2)      刑法學習及研究方法(演講),國防管理學院法律系,2005年12月。
 (3)      留學德國經驗談(演講),東吳大學法學院學生生涯規劃系列座談,2005年12月。
 (4)      論公務員依命令所為之職務行為(報告人),東吳大學法學院法律系第一屆刑事法論壇暨第十三屆政大刑法週研討會:刑事不法暨被害者學之思與辯,2006年3月4日。
 (5)      九五年刑事判決評釋:不能未遂(報告人),第一屆學術與實務之對話研討會,主辦單位:司法院、國際刑法學會台灣分會、東吳大學法律系、台大刑事法研究中心、東海大學法律系、政大刑事法研究中心,2006年11月。
 (6)      論2005年關於不能未遂的修法(演講),桃園地方法院,2006年4月。
 (7)      論醫療行為之常規診療義務(與談人),「醫療與刑事法」學術研討會,國際刑法學會台灣分會、中正大學法學院及華濟醫院主辦,2006年4月。
 (8)      因果歷程偏離的問題定位:阻卻故意的構成要件錯誤?(演講),東吳大學法律系94學年度新進教師論文發表會,2006年5月。
 (9)      盜用他人提款卡的刑事責任(報告人),第十四屆政大刑法週研討會:刑法分則研修研討會,2007年3月。
 (10)    論間接正犯概念內涵的演變(報告人),東吳法學院第三屆刑事法論壇:兩岸刑事實體法比較研究研討會,2007年4月。
 (11)    轉型不正義?─德國法院與歐洲人權法院關於「柏林圍牆射殺案」裁判的評析(與談人),台灣大學法律學院人權研究中心第二屆歐洲人全裁判研討會議程,2007年4月
 (12)    論構成要件選擇要素在刑事法上的問題:兼論刑法上的構成要件要素理論(報告人),台北大學法律學系,2008年3月
 (13)    論結果提前發生之因果歷程偏離,東吳法學院第五屆刑事法論壇:因果歷程偏離之結果提前及延後發生(報告人),2008年4月。
 (14)    論行政罰法中「單一行為」之概念(與談人),「2008行政管制與行政爭訟」學術研討會系列之一,中央研究院法律學研究所籌備處等單位主辦,2008年5月。
 (15)    論行政罰之禁止錯誤:以行政罰法第8條評析為中心(與談人),東吳公法裁判研討會(第四回),東吳大學法律學系,2008年9月。
 (16)    結果提前發生(報告人),林山田教授逝世一週年追思會,元照,2008年11月。
 (17)    再論刑法第26條的適用標準—新法生效後最高法院裁判之發展趨勢觀察(報告人),最高法院96/97年度實體法裁判評釋,第三屆學術與實務之對話研討會:刑法修正後衍生之爭議問題,主辦單位:司法院、國際刑事法學會台灣分會、國立政治大學法學院刑事法學研究中心,2008年11月。
 (18)    海峽兩岸法學交流廿週年紀念研討會(第二組與談人),東吳大學法律學院主辦,2010年3月。
 (19)    交通過失(與談人),海峽兩岸暨內地中青年刑法學者高級論壇:過失犯,主辦單位:中國人民大學,2010年4月23至24日。
 (20)    論排他互斥的犯罪構成要件(報告人),東吳法學院第五屆刑事法論壇報告人,主辦單位:東吳大學刑事法研究中心,2010年6月5日。
 (21)    演講:Über die Rezeption des deutschen Strafrechts und die eigene Entwicklung in Taiwan – am Beispiel der Gesetzesreform 2005 über den untauglichen Versuch(論德國刑法在台灣的繼受與發展,以2005年關於不能未遂的修法為例),主辦單位:德國洪博柏林大學法學院(Humboldt-Universität zu Berlin/Juristische Fakultät),德國柏林,2011年7月30日。
(22)     論「所知所犯」原則(報告人),第六屆學術與實務之對話研討會,主辦單位:司法院、國際刑事法學會台灣分會、東吳大學法學院刑事法學研究中心,2011年10月14日。
(23)     論故意既遂的歸責(報告人),刑法基礎學理研討會第四回,主辦單位:台北大學法學院刑事法研究中心,2011年10月18日。
(24)     論幫助行為之因果關係(報告人),海峽兩岸暨第八屆內地中青年刑法學者高級論壇,主辦單位:中國青年政治學院,2012年10月20日。
(25)     戰後台灣刑法學史(報告人),台灣法學會,主辦單位:台灣法學會2012年年度法學會議暨第42屆會員大會,主題一:戰後台灣法學史,2012年12月8日。
(26)     論「所知所犯」原則(報告人),府城法學論壇,2013年1月12日。
(27)     假想防衛(與談人),海峽兩岸暨第九屆內地中青年刑法學者高級論壇,主辦單位:中國人民大學刑事法律科學研究中心、山西大學法學院,2013年9月8日。

譯著

(1)     Ingeborg Puppe,〈行為疏失與結果間之關連:以道路交通案例釋義(Der Zusammenhang zwischen Verhaltensfehler und Erfolg, erläutert an Beispielen aus dem Straßenverkehr)〉,載於《東吳法律學報》,第17卷第3期,2006年4月,393至424頁。
(2)     Ingeborg Puppe, 〈故意與法律錯誤(Vorsatz und Rechtsirrtum)〉,司法院「樸培(Puppe)教授訪台刑法學術演講」,2009年5月。
(3)     Ingeborg Puppe,《法學思維小學堂(Kleine Schule des juristischen Denkens):法學方法論密集班》,台北元照,2010年1月,共281頁(ISBN: 978-986-255-015-1)。
(4)     Wolfgang Frisch,〈客觀之結果歸責 ─ 結果歸責理論的發展、基本路線與未決之問題(Objektive Zurechnung des Erfolgs – Entwicklung, Grundlinien und offene Fragen der Lehre von der Erfolgszurechnung)〉,載於《法學新論》,32期,2011年10月,1至44頁。
(5)     Bernd Heinrich,〈網路刑法的當前問題(Aktuelle Probleme des Internetstrafrechts)〉,台北大學法律學院第一屆飛鳶國際研討會,2012年10月。

Copyright © 2022 National Taipei University Department of Law 國立臺北大學法律學系
建議使用最新版本 Firefox、Chrome 瀏覽器於 1280×720 以上解析度瀏覽。